(Ⅴ-20扬高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高戏”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扬高戏起源于古陕州。旧时在豫西、晋南、秦东一带广为流传,曾和蒲剧分庭抗礼。现仅存于陕州区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市大王乡南阳村一部。陕县(古称陕州),位于河南省西部,隶属三门峡市。
扬高戏的来源说法有三。本名叫秧歌戏,又名弦子戏,俗称“羊羔戏”。经考证,1965年,陕县文化馆原馆长李树滋将该剧种称之为扬高戏,后得到戏剧界的认可。
扬高戏曲调起伏大,调尾旋律上扬,多用“大跳”。 基本曲调如【岗调】,可紧可慢,即适于叙述,又可抒情。又如【慢岗调】、【慢述】、【悲宫】等,庄雅舒适,从容大方。【捞子】、【五更】,园浑深沉。【凄凉调】悲切凄苦,【紧述】激忿高昂。“5”音为其旋律主音,当属“徵”调式。现存曲调约有四十多种。所演剧目多为大本头戏,据传有百十本,其中属本剧种独有的剧目七、八十本,陕县峪里村现存四十一本。剧本内容,题材广泛,故事完整,辞章严谨,具有较强的人民性。是典型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民歌风味。
扬高戏为联曲体。语言以豫西、晋南、秦东的方言为基础,以文白为主体,融进俗言俚语,唱词讲求词格对仗,偶配有散文体唱段,韵澈既求一韵到底,也灵活多变,戏词朗朗上口,铿锵动听,富有节奏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扬高戏的形成不受其它剧种的影响,也未借鉴其它任何戏曲形式。鼎盛时曾繁衍至山西,陕西,几乎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对研究和发展当代戏曲挖掘民族文化,丰富当代戏曲文艺都有一定的价值作用,如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好汉歌》的曲调就出于扬高戏的“岗调”。
目前陕州区仅有峪里村的民营剧团、无专业剧团和研究机构,使该剧种逐渐流散失传,老一辈艺人大部分没有传承,相继谢世,现仅有陕州区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大王乡南阳村几名老艺人熟知此曲目,农闲之时凑到一起演唱,使得这一古老的稀有剧种暂时得以保存。
主要价值:
扬高戏起源于陕州,十分古老。旧时在豫西、晋南、秦东一带广为流传。五十年前和蒲剧分庭抗礼,在民间颇有影响,是典型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民歌风味。对研究戏剧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借鉴价值:扬高戏旋律独特、优美,对当代戏曲、歌舞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据说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就借用了它的曲调[岗调]。
豫西扬高戏剧团 明珠宝剧照 何艳鹏摄
《明珠宝》花园赠金剧照李当仙饰演 张琦摄
《明珠宝》丫鬟和珠 陈便茹饰演剧照 张琦摄
《明珠宝》丫鬟和珠 李旭娟饰演剧照 张琦摄
2018年参加昆山百戏盛典扬高戏《明珠宝》 张琦摄
扬高戏《明珠宝》花园赠金剧照 -张琦 摄
峪里扬高戏老艺人 -张琦 摄
(Ⅷ-180窑洞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地
(Ⅰ-13王莽撵刘秀传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元9年
(Ⅱ-2黄河澄泥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澄泥砚专指
(Ⅱ-9民间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县位于秦晋豫黄河金
(Ⅴ-20扬高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高戏”是河南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