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13王莽撵刘秀传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9年,王莽废汉建立新朝,下令将全部土地收归国有。此举首先遭到汉朝皇帝后裔刘秀的反对。王莽为了消除后患,准备加害于他,刘秀事先得到消息,只身单骑逃出长安,到陕州搬兵(当时绿林豪强马武在陕县干山聚众练武),王莽领兵在后紧紧追赶,由此在陕州留下了“王莽撵刘秀”的许多传说。
刘秀单身一人或者领兵很少,缺少食粮,而王莽人多势众,给养充足。两相比较,强弱悬殊很大。于是刘秀在前面疲于奔命,王莽在后面穷追不舍,但由于刘秀是真龙天子,有神灵护佑,因此,一路故事虽然都是险象环生,使听众对刘秀的命运提心吊胆,可是最后结果,均有惊无险,逢凶化吉。
作为民间传说,“王莽撵刘秀”牵强附会的成分较多,但作为历史事实,却很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辅佐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王朝的著名将领马武、姚琦,当时就在陕县南部干山聚众练武,所以王莽、刘秀两部在此拉锯作战极有可能。另外,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派大将冯异用计将赤眉军八万余人引到崤山(陕县菜园乡雁翎关)的峡谷内,黄昏时分,埋伏在两边山上的冯异士兵,身装赤眉军服装,进行突袭,赤眉军八万人马死伤殆尽,从此彻底崩溃。这些都说明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陕县是其主要战场之一。
“王莽撵刘秀传说”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主要分布在陕州区的大营、张湾、西张村镇、菜园乡、店子等乡镇及周边地区。
主要特征:
一、流传年代久远。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可依据的人和事。当地农民口传心授,不断加工改造,具有口头延续记忆历史事件的基本特征。
2、文化载体多。在陕州区有20多个村庄和12个自然景观与“王莽撵刘秀”的传说相互印证,使传说具有一种神秘感和可信度。
3、受众范围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王莽撵刘秀”传说,在陕州区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主要价值:
一、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王莽撵刘秀”传说的搜集整理,对研究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之间的历史进程以及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的发展过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文学借鉴价值。当地农民利用方言简洁、明快的叙事方式,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的生动描述,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经济实用价值。陕州区干山、高阳山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王莽撵刘秀”的传说,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附着在自然景观上的民间传说,能够起到扩大旅游景点的参观人数,增加经济效益的效果。
濒危状况: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那种一人叙说,众人倾听的文化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民间传说失去了讲述依托的现实基础。随着老一辈传说者的相继谢世,年轻一代对延续传说毫无兴趣,口头传承链条出现断档,如不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彻底消亡在所难免。
传承人高景亮(已故)在讲述故事 张琦摄
省级传承人刘邦项在讲述故事 张琦摄
传承人刘邦项在走访调查 张琦摄
传承人张铁成在走访调查 张琦摄
故事传说中的王莽寨和刘秀峰 -张琦 摄
传说中的马蹄印-张琦 摄
(Ⅷ-180窑洞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地
(Ⅰ-13王莽撵刘秀传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元9年
(Ⅱ-2黄河澄泥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澄泥砚专指
(Ⅱ-9民间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县位于秦晋豫黄河金
(Ⅴ-20扬高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高戏”是河南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