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非遗

地坑院营造技艺

(Ⅷ-180窑洞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州地处秦晋豫三角地带,境内三大黄土台阶平原,土质均匀,连续延展,地处高敞,排水便利,是地坑院产生和建造的前提条件。

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黄土层的平地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四周有低矮的拦马墙,防止雨水倒灌和人物坠落。内部有8至12孔窑洞,其中一孔通过斜坡式甬道延伸至地面,供居民上下。另有公用的厕所窑、碾磨窑和水井。是古老的生土建筑,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

地坑院形成历史极早,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民居为其雏形。南宋绍兴九年,郑刚中著的《西征道里记》说:“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 陕州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地坑院遗存,二十世纪80年代前,这里95%民居是地坑院,有万座之多。

“地坑院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3月,陕县地坑院营造技艺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名录。

地坑院建造涉及风先生以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当。营造过程由业主自行组织人员实施。

其主要营造技艺:

1、相地、方院:由风水师勘察地形,按照“后靠前蹬”、“上高下低”要求,确定宅型;依据“庙正院不正”原则,方位稍偏,长宽尺寸含五(土)。

2、下院、打窑:由人工粗挖,精修刷洗后,形成“嵌斗式”天井;窑洞口呈“抄手式”抛物线状,“前高后低”、“前宽后窄”。

3、饰边、碾场:用砖、瓦裱、衬砌券口、窑腿、拦马墙等,挑檐建造:“一拔二牙三跑四抄五扣”;拦马墙外用石磙压实找场坡。

4、安装、粉饰:安装要“扑门仰窗”;窑壁和崖面分层用麦秸泥粉刷。

5、排水、砌炕:靠近厕所打一直径80厘米,深6米渗坑排水;窑内炕灶相连,土坯垫层为“灶三炕四”,炕的尺寸含“七”(妻)。

主要特征:

1、营造技艺独特:与普遍采用的上砌式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完全不同。施工组织、材料做法地域特色浓郁。

2、传承有效:虽然地坑院营造技艺具体创始年代已难于考证,但至今仍为相当数量的民众熟悉和掌握。

3、简单易学:地坑院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其技艺方法简单、传承容易、效果良好。

4、建造过程知行合一:每阶段技艺要求清晰明确,做到了民俗性和科学性完整统一。

主要价值:

1、科学价值:地坑院建造模数范制、技艺要领体现了民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2、生态价值:环境负荷极小,宜居性较强,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

3、学术价值:出于对原创性建筑及技术的重视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探索,地坑院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热点。

4、文化价值:地坑院的营造技艺是一个完整和丰富的系统,文化底蕴十分独特丰富。

地坑院建造模数范制、技艺要领体现了民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环境负荷极小,宜居性较强,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出于对原创性建筑及技术的重视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探索,地坑院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热点。02.png

北营地坑院鸟瞰  胡民举摄

03.png 

庙上村地坑院鸟瞰  贠更厚摄04.png  

轱辘绞土  张琦摄

05.png

粉刷崖面  张琦摄

09.png

洗刷窑洞  张琦摄